每周记录第19期

第二章 康德思想的背景

2019-09-22

这些术语有一种奇特的美感和吸引力。他的词汇把秩序和关联性强加给传统的哲学问题,体验不到这一秩序和关联性就难以充分欣赏康德的作品。

2019-09-22

我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我可以认识到世界自我呈现的样子,因为那只不过是关于我当下的感知、记忆、思想以及情感的知识。但是我是否可以拥有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完全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看似如何的知识?以一种更加一般的方式来表述这个问题就是:我能够拥有不仅仅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获得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吗?科学、常识、神学以及个人生活都假定客观知识是可能的。

2019-09-22

经验和理性都不能独立地提供知识。

2019-09-22

然而,康德的创造性在于,他坚持认为这两种区分(即先天的和后天的,以及分析的和综合的)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如果认为它们必须契合,只不过是经验论者的独断论而已。

2019-09-23

康德在第一部《批判》中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与休谟相对,其目的是为了说明综合的先天知识是可能的,并且提供相关例子。其次,与莱布尼茨相对,证明如果不顾及经验所施加的限制因素来进行推演,单独的“纯粹理性”只能导致幻相,因此不存在关于“物自体”的先天知识。

第三章 先验演绎

2019-09-25

他无差别地用术语“我们”来表示任何能使用“我”这个词来指代的存在物:任何一个可以把自己识别为经验主体的人。

2019-09-25

感性是直觉的能力:它包括被经验论者视为知识之唯一基础的所有感觉状态和限定。

2019-09-25

知性是概念的能力。概念不得不被应用在判断中,因而这种能力不同于感性,它是能动的。

2019-09-25

没有概念的大脑就没有能力去思考;同样,有概念武装的大脑若没有可供应用的感觉数据,就没有思考的内容。“没有感知,就没有客体提供给我们;没有知性,就没有对象可供思考。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作出判断就要求康德所谓的概念和直觉的“综合”,只有综合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经验(和单纯的“直觉”相对)。

注 综合性的知识

2019-09-25

世界必须以一种让我们能够接受这些原则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2019-09-25

自我意识要求世界必须看起来符合范畴。这个论断包含了康德所称的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本质。以前的哲学家都把自然看做是最根本的,询问我们的认知能力怎样能理解自然。康德把认知能力当做最根本的,然后推演自然的先天界限。

2019-09-26

康德通过这些以及类似的思维实验认为,在他列出的十二个范畴中,他已经分离出判断的所有形式,从而给出了客观真理这个概念的说明。因此,我们对于知识客观性的证明涉及到对范畴的“客观有效性”的证明,以及对应用这些范畴时所预设原则的证明。

2019-09-26

这就是空间和时间。康德不把它们描述为概念,而是描述为直觉形式。第一部《批判》的开篇部分,即“先验感性论”(Transcendental Aesthetic)中论述了空间和时间。这里Aesthetic这个词是从希腊语中描述“感觉”的词语中派生出来的,表示这个部分的主题是感性能力,是独立于知性来考察的。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远不是能被应用于直觉的概念,而是直觉的基本形式,意味着每一感觉都必定带有时间组织有时又是空间组织的印记。

2019-09-30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使我们的经验性判断具有客观有效性的条件。”

2019-09-30

这一点,我们能简单总结如下:我们要探究事物实际上如何,只有通过找出它们看起来如何的原因;我们要发现原因,只有通过假定存在一个包含持续事物的领域。

第四章 幻相的逻辑

2019-10-10

换句话说,任何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现象”,所有的现象原则上都是可知的。但除此之外其他东西都是不可知的。

2019-10-10

因为,我们可以合理宣称的所有知识都从属于可能经验的“条件”。渴求关于绝对者的知识就相当于渴求超越使知识成为可能的那些条件。

注 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也建立在前提的真理性上,无限追溯。

2019-10-10

从康德的认识论出发,理性必须被看做最高的认知能力,所有具有自我认识特征的能力都应归于理性。

2019-10-14

例如,我可以证明世界在时间上肯定有一个开端(否则,一个无限的事件序列肯定已经流逝了,而康德认为“完结了的无限”是个荒谬的观念)。同样我也可以证明世界在时间上必然没有开端(如果有开端,就得有理由表明它在开始时为何会开始,这也就等于荒谬地假设特定的时间拥有因果性质或是“自现”的能力,并独立于占据那个时间点的事件之外)。

2019-10-14

这类二律背反的根源在于试图超越经验视角而达到绝对有利的一点,从这一点能概观事物的总体(进而概观“自在存在”的世界)。

2019-10-15

设想一下我们准备接受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假设。只有鼠目寸光的人才会觉得我们就此回答了世界如何开始的问题。又是什么导致了大爆炸?不管答案如何,都预设了某种东西已经存在。所以,这个假设不能解释事物的起源。对

2019-10-15

我已经讨论了康德的第一个和第四个二律背反。后者将我们引入神学,并且引入康德随后的一个意见:自因的理念本身是空洞的,将其应用于判断只会产生矛盾。

2019-10-15

本体论论断如此展开:上帝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存在者;此完美必须涵盖了善、力量和自由;但是也必须涵盖存在。一个存在的x的概念是比x更完美的某物的概念,取消了存在也就取消了完美;所以存在即完美;所以从上帝作为完美无缺的存在者的理念,必然得出上帝是存在的。

2019-10-15

然而,正确方法是把它们视为“调节性原则”。如果我们假定这些观念符合实在,那么我们便会被引导去形成真正的假设。例如,秩序和总体的理念引导我们提出日益宽泛、简单的规律。就此而言,经验世界变得愈加容易理解。对理性的这种“调节性”运用是基于经验观点之内的应用。构成性运用则试图超越这个观点,进入理性的幻觉领域。这种矛盾不是根源于观念本身(观念本身并不矛盾,而仅仅是空洞的),而是出自对它们的错误应用。康德有时通过强调理性诸观念的调节性功能,把它们称做理想。

注 超越经验是不可能的

2019-10-15

换言之,它与范畴相符,而且没有超越范畴的合法领域而进入超验领域。观念“并没有告诉我们对象是如何组成的,而是表明我们应如何在理念的指导下寻求确定经验对象的构成和联系”。于是,理性从徒劳的思索被拉回到经验的世界,将形而上学的幻相替换为经验科学的实在性。

2019-10-16

他们认为,鉴于自我意识的直接性,自我必须是意识真正的对象。在自我意识行为中,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有意识的“我”。我能够保有这种自我意识,即使在怀疑所有其他的事物时。

2019-10-17

借此描述的“我”并非世界的一部分,而是对世界的一种观察(事物显现的一种方式)。“因为这个我并非概念,而只是对内在感觉的对象的标示,因为我们对它的认识并不经由任何进一步的谓项。”于是,研究我们自我意识的特性就不等于研究世界之中的任何物项,而是在探索经验知识的极限点。“范畴的主体不可能通过思考范畴而获得自己作为范畴之对象的概念。”。就我而言,把“我”变成意识的对象,这就和观察我自己视野的极限一样不可能实现。

第五章 绝对律令

2019-10-18

康德的伦理学始于自由的概念。根据他著名的格言——“理应即能够”,正确的行为必须总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我必须总是可以自由地去践行。道德行动者“判断他能够做某一件事情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这么做,并且他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

2019-10-18

康德偶尔会更进一步,主张实践理性是“首要的”,意思是所有的思想都是对自由的应用,所以,如果实践理性不可能,我们就无法连贯地思考。在此情况下,我的自由的确定性就与任何事物的确定性同样显著。(在萨特的作品中,这个论断也出现了,只是多了些修辞。萨特有关道德生活的存在主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康德。)

2019-10-22

康德认识到这个难点,而且承认“要求一个人以自由的主体这一身份把自己当做本体,同时又从物理自然界的视角把自己看成自己的经验意识中的现象”,这是“自相矛盾的”。

2019-10-22

作为观察经验世界的角度,自由不可能成为经验世界的一部分。

2019-10-22

假设有人问我为什么在街上打一位老人,若答“因为我大脑的电脉冲促使肌肉收缩,进而导致我的手触碰了他的头”,这个回答会显得荒谬且答非所问,不管它作为一种因果解释有多精确。若答“因为他惹恼了我”,也许显得不够充分,因为没有给出很好的理由,但却一点也不荒谬。理由是用来使行动合理化,而不是主要用来解释行动的。它们指向行动的根据,那是一个主体决定做什么的基础。

2019-10-22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是可能的。他肯定了一个(常识)信念:理性可以限制和解释的不仅是手段,还有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存在对实践理性的客观运用。之所以可能是客观的,因为它仅基于理性向所有理性存在者推荐行动的目的,而不管他们的情感、利益和欲望如何。然而,要想这一点成为可能,正如休谟所说,理性必须不仅解释我们的行动,而且要激发我们行动。

2019-10-23

只有自律的存在者才拥有真正的行为目的(相对于纯粹的欲望对象而言),而且只有这样的存在者,作为理性选择的体现,才值得我们尊重。

2019-10-24

这样,康德同样将两种律令之间的区别与他律和自主之间的区别对应起来,从而将绝对律令的问题与先验自由的问题联系起来:“绝对律令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自由观念将我变成理智世界的一员。”

2019-10-24

当决定以我的行动作为目的时,我将受制于理性,“只根据那个我同时想要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准则”一词同时意指“原则”和“动机”:一个绝对律令总是支配并且总是规定一条法则。)这条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形式的”,也就是说,它没有支配任何具体的东西。与此同时,它也是综合的,因为它在所有可能的行为目的中立法,允许一些目的并禁止另外一些目的。

2019-10-24

康德将绝对律令的第一公式,当做那个著名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基础。它基于仅仅从理性中就能推出的东西,所以它是先天的。这解释了它有权利成为“普遍”形式,有权利成为体现在绝对的“应该”中的必然性。

2019-10-24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永远不能不顾他人的自主性而利用他人,我们永远不能把他人当做手段。这就把我们带入了第二个主要的绝对律令公式,即如下法则:我必须“在行动时总是将人当做目标,永不把人仅当做手段,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2019-10-24

所以,尽管我的法则的形式是普遍的(第一个律令),它的内容却必须来自它在以自己为目的的理性存在者(第二个律令)身上的应用。所以,我必须总是将道德法则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则来对待,它同样地约束理性存在者。

2019-10-24

所以,“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必须如此行动,似乎就他在每种情况下的准则来看,他都是普遍的目的王国的立法者”

2019-10-25

道德判断不是指向行为的效果,而是指向行为所显示的或好或坏的意图。所以,用康德的名言来说,“除了善的意志,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不加限制地被视为善的”。

2019-10-25

道德思想的基本概念不是善,而是责任。

第六章 美与设计

2019-10-29

不是上帝的命令使我们受道德约束,而是道德指向了“神圣意志”存在的可能性。

2019-10-29

康德对宗教的这种祛魅在那个时代并不罕见,但将传统宗教偶像应用于道德崇敬,他却是独树一帜。对上帝的崇拜变为对道德律法的尊崇和忠诚

2019-10-30

审美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观点毕竟仅仅是我们的观点;我们不是自然的创造者,正如我们也不是我们赖以进行观察和采取行动的观点的创造者。我们每时每刻置身于观点之外,不是为了获得超验世界的知识,而是为了感知我们的能力与其应用对象之间的和谐。同时,我们感觉到使这种和谐成为可能的神圣秩序。

2019-10-31

审美判断抽象掉观察者的每种“利害关系”,观察者并不将对象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而是将对象本身视为目的(尽管不是道德目的)。

2019-10-31

利益无涉是“理性利益”的标志,每当理性主体将他们自己的欲望置放一边,努力像上帝一样以判断的态度审视世界时,利益无涉就会发生。

2019-11-01

康德论证了想象力在概念和直觉的“综合”中处于中心地位。想象力将直觉转化为材料;每当赋予自己的经验以描述世界的“内容”时,我们都会运用想象力。当我看到窗外的那个人时,“人”这个概念就出现在我的知觉中。这种将概念注入经验的工作就是想象力的工作。

2019-11-01

因此美的最纯粹例子是“自由的”。只有在对这类例子的思辨中,我们的能力才能够卸下普通科学思维和实践思维的重担,进入作为审美愉悦之基础的自由游戏。这类自由美的例子大量存在于自然中,在艺术中却鲜见。

2019-11-01

审美判断带给我们自然界的纯粹设计经验,它因理论见解,也因道德生活的努力把我们解放出来。

2019-11-01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将自己同一种超感觉的(即先验的)实在性联系起来,这种实在性处于思维范围之外。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世界的壮观,以及那无法名状的良好秩序,这种秩序允许我们认识并依其行动。

2019-11-01

审美经验和实践理性是道德的两个方面:正是通过道德,我们才能够感知上帝的先验性和固有性。

第七章 启蒙与律法

2019-11-01

既然人类事务中的所有权威都源自理性,而理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个人都平等地承担政治秩序的利益和负担。

2019-11-01

事实上,康德比大多数同时代人都走得更远。在《永久和平》(1795)中,他提出了对普遍政府形式的初步系统论证——这种政府形式超越国家界限,清除对人群的任意划分,这种划分在康德看来正是人类互怀敌意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康德,才有了“联盟”或“各国联邦”的观念;跨国立法的现代制度正体现了他的理论。

第八章 先验哲学

2019-11-01

没有任何关于世界的描述可以不提到经验。尽管我们所知的世界不是我们的创造物,也不是我们视角的提纲,但它却不得不根据我们的观点被认知。所有要打破经验束缚的努力,最终都会走向自相矛盾,而且,尽管我们可能有“先验”知识的提示,这种知识却永不可能属于我们。这些提示仅限于道德生活和审美经验;它们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告诉我们自己到底是谁,但当它们转化成话语时,却难以理解。哲学,一方面描述了知识的限度,一方面又总是想超越这些限度。对于这一点,康德的最终建议可以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句话来表达:对于那些无法说出的,我们必须保持缄默。

2019-11-15


上一篇: 最近的记录 下一篇: 数字资产计划